搜索 Wales.cn button weibo logo

Wales.cn

2015-11-04 10:09:02

威尔士国家舞团中国巡演

9月11日,重庆大剧院


9月15、16日,河南艺术中心


9月19日,苏州文化艺术中心


9月21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关于威尔士国家舞团

威尔士国家舞团前身是Diversions舞蹈工作室,1999年成为国家级舞蹈团体,并于2009年6月正式更名为威尔士国家舞团,以彰显其在舞蹈创作和表演的至高地位、卓越成就和无穷动力。

在艺术总监安•夏勒姆 (Ann Sholem)的领导下,舞团的宗旨是创作和表演启发性与娱乐性并举的舞蹈作品;培养充满个性与魅力的舞者;并引领现代舞在英国的发展。2004年,舞团成为著名的威尔士千禧中心舞蹈大厅的驻场舞团,为舞蹈团的创作提供了欧洲最顶尖的设施和条件。2008年,在Diversions舞蹈工作室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舞团被威尔士艺术委员会授予灯塔卓越团体奖。此外,威尔士国家舞蹈团还荣膺《英国电讯报》2008年“十大成功舞蹈奖”。舞团凭借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舞蹈团经常在在威尔士、英国其他地方及国际上演出,曾随Steps国际舞蹈节前往瑞士,并曾在中国巡演。近两年,舞团的演出足迹遍至爱尔兰、德国、意大利、希腊、荷兰和西班牙等国。舞团的演出剧目多是国际知名编舞家的作品,最新的剧目风格形式多样,囊括多位国际知名编舞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威尔士编舞家罗伊·坎贝尔-穆尔(Roy Campbell-Moore)、英国编舞家奈杰尔·查诺克(Nigel Charnock)、美国编舞家斯蒂芬·佩特尼奥(Stephen Petronio)、以色列编舞家伊齐克•加利里(Itzik Galili)、比利时编舞家斯泰恩•瑟里斯(Stijn Celis)、希腊编舞家安多尼斯•弗尼亚达基斯(Andonis Foniadakis)等。


剧目介绍剧目介绍


《光之颂》


编舞:斯蒂芬•派楚尼奥

原创音乐:森•卢克斯

传统音乐:威尔士民谣《海边》

威尔士作曲家曼塞尔•托马斯的《她若曾属于我》

诗歌:迪伦·托马斯的诗歌《我的手艺或沉寂的艺术》、《挽歌》






剧目介绍:

《光之颂》编舞家斯蒂芬•派楚尼奥的创作灵感来自威尔士著名诗人迪伦•托马斯的作品;配乐由作曲家森•卢克斯一手打造,以当地传统音乐为灵感来源。舞者们在灯光和音乐的交错中,用富有雕塑感的肢体语言表达男性与女性的关系,用细腻的编排来呈现诗意的情感与原始的冲动。服装色彩以红灰黑三色为主,隐喻“光”的色调,随着音乐的情绪变换,表现出生命自身的涨落,从红的绚烂到黑的腐朽,暗示出万物的运动、生成与枯萎的循环往复。

《光之颂》是斯蒂芬•派楚尼奥与舞团的首次合作。由威尔士千禧艺术中心舞蹈大厅制作,威尔士国家舞蹈团出演。

2010年9月23日,《光之颂》在卡迪夫威尔士千禧艺术中心第一次登台亮相。随后在威尔士、英格兰、爱尔兰和泽西岛巡演。2012年2月,这部广受赞誉的作品受邀前往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的伦敦南岸中心与观众见面。


艺术总监:安•夏勒姆

“继舞团在2008年成功上演了派楚尼奥的旧作《Strange Attractors》之后,此次我们再次有幸邀请到他来为我们编排一个全新的作品。      

派楚尼奥在创作之初,曾提出一个完整的构想。他说:‘威尔士是片音乐的土地,我对传统的威尔士合唱很感兴趣,让我们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 我对最终舞台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十分满意。”


编舞:斯蒂芬•派楚尼奥

“威尔士特有的自然风光及传统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直非常热爱迪伦•托马斯的诗作。他的诗作《牛奶树下》曾给予我很多创作灵感。当然, 这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讲,是个艰难又富于挑战的决定。为威尔士创作,迪伦•托马斯是我的不二之选。

在纽约我和森•卢克斯一起工作,我们选择了两首迪伦•托马斯诗歌:《我的手艺或沉寂的艺术》、《挽歌》。起初我想到了威尔士男生合唱,但经过仔细斟酌研究,我们发现一些威尔士当地音乐更适合这个作品。

我对诗歌和音乐这两种题材非常感兴趣。而我所选择的舞蹈语言是优雅而富有律动的,这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姿态,尤其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若有似无却又亲密无间的互动。

通常情况下,当我与舞团一起工作的时候,我通常不会对舞者竭力苛求什么。但从一开始,威尔士的舞者们就秉持着豁达开朗的态度,展现出了极强的领悟力。”


斯蒂芬•派楚尼奥生平

斯蒂芬•派楚尼奥生于新泽西,毕业于马萨诸塞州安姆赫斯特的汉普郡学院,并于1974年开始了职业舞蹈生涯。他是美国著名的崔莎·布朗现代舞团的首位男舞者。

在28年的舞蹈生涯中,他曾获得众多殊荣,其中包括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会大奖,美国现代表演艺术基金会大奖,纽约舞蹈及表演“贝西”奖等。


作曲:森•卢克斯

“《挽歌》和《我的手艺或沉寂的艺术》这两首美丽的诗篇对我创作影响巨大。同时,派楚尼奥的舞蹈风格和其创作激情也带给我同等重要的创作灵感。我很喜欢设身处地的假设自己就是编舞家,并将他们的想象尽可能地完整表现出来。我常常问自己,如果编舞家能够创作音乐,他们的曲子会有怎样的旋律?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创作的起点。

整部作品中满是抽象寓意及巧思,我甚至借用了由曼塞尔•托马斯精心录制的混音合唱版威尔士民歌《海边》及《她若曾属于我》。这些作品选段给我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和谐饱满的主线,使我得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迪伦·托马斯的两首诗作自由发挥,并将音乐采样以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作为派楚尼奥的朋友兼粉丝,我非常荣幸能为他的舞蹈创作音乐,也十分珍视这次与他及威尔士舞团共同合作的机会。”


迪伦·托马斯的诗歌:

《我的手艺或沉寂的艺术》(节选)

我的手艺或沉寂的艺术 

在静静的黑夜研习 

当只有月亮在发怒 

恋人们卧睡在床 

满怀悲伤 

我在轻吟的灯光下写作 

不为抱负 不为生计 

也不为在象牙舞台上趾高气扬 

只为了他们最隐秘的心 

那最普通的一点回报 


《挽歌》(节选)

太高傲了以至不屑去死,心碎、目盲,他还是

死了,走上那条最黑暗、而又不可回返的道路,

在最黑暗的那天,一个冷峻、善良的人

勇敢而孤傲地走了。呵,愿他永久地

安息,最后,终于安静地躺在十字山

青草下,爱情里,并在那里,芸芸的死者中

变得年轻,永远也不会消失

或沉默于死后那无尽的岁月,虽然

他最渴望他母亲的乳房,它早已安息

并化作尘埃,而在善良的大地上

有着死亡那最为黑暗的公正,盲目而令人诅咒。

让他不要安息、重新投胎、返回人世吧,

我在暗哑的房间里,在盲目的病榻前,

在他蜷缩过的空间中,在正午、夜晚、

黎明前的一分钟,为他祈祷。死亡的河流


媒体评论


“舞团十分优秀,她激发了编舞者创造出了最好的作品。”——卫报

“派楚尼奥智慧的火花诞生出一部精致作品!” ——观察家报

“由舞者的力量和技术激发而成的作品。” ——欧洲舞蹈

“令人兴奋狂喜,却又不乏简约而美丽的色彩。” ——卫报

“一部引发观者精神与情感双重共鸣的强势力作。”—— 爱尔兰时报

“爱尔兰十年以来最重要的文化事件。”——西部邮报


《大不列颠之梦》

2012年伦敦奥运会委约作品

编舞:克里斯托弗•布鲁斯

音乐: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波莱罗》选段,格蕾丝·威廉姆斯谱曲

灯光:盖•霍尔


2012年伦敦奥运会委约作品《大不列颠之梦》在2012年6月19日在格拉斯哥皇家剧院举行世界首演。


剧目介绍:

为了庆祝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威尔士国家舞蹈团、英国芭蕾舞团、苏格兰芭蕾舞团协力创作了这一部巡演作品,名为《大不列颠之梦》。

《大不列颠之梦》由三大国际舞蹈团倾力打造,也是三只舞团首次合作的艺术结晶。为了让整个国家共同参与并庆祝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盛事,我们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了这个项目,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原创的舞蹈作品。更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体现在作品中。

威尔士国家舞团邀请著名编舞家克里斯托弗•布鲁斯编排这一作品中,他独有的编舞风格融合了优雅的英式智慧,将满溢的才华与创作激情显露无疑的释放在舞台之上。

克里斯托弗•布鲁斯是舞蹈界的“新生代”,他给威尔士带来大量艺术财富,被视为当代最杰出艺术家。他天生具备通过作品来与观众交流的才能,而《大不列颠之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艺术总监:安•夏勒姆

“与克里斯工作是非常好的事情。他思路清晰,明确知道自己所要塑造的形象,并且很有工作效率。他在两周之内完成整部作品的创作框架,后两周来发展角色和整合作品。由于他对每个舞者都有不同形式的角色塑造,因此他对舞者逐个指导。他能够理解怎样让每一个舞者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他非常愿意同训练有素、思想开放且富于有创造力的现代舞者一起工作。

这25分钟的作品中,一共有10个舞者参与。”


编舞/舞者:克里斯托弗•布鲁斯

创作这部作品的出发点来源于两个: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和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我希望将这两个主题展示在一个作品中。除了表现这两大盛事以外,我期待它是一部能够展现舞蹈动作、富有魅力的作品。运动员与舞者的训练经历非常相似,因为舞者最终也会离开排练室,到舞台上表演。对于所有的竞争者和舞者来说,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源于对自己梦想的执着。

此次编舞的灵感第一次产生于1952年,那时我还没有到7岁。我对周年庆典以及次年女王登基的庆祝活动、街道游行等记忆深刻。作品的时代基调是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那些儿时的记忆和童年感知到的世界,决定了这部舞剧的年代、地点与背景,舞蹈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基于那个年代的形象。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克里斯托弗•布鲁斯生平

编舞兼舞者克里斯托弗•布鲁斯1945年出生于英国莱斯特。1994年至2002年,他是兰伯特舞蹈团的艺术总监。除了表演和编舞之外,他为兰伯特及世界上其它的舞蹈团体创作了很多部作品,同时他也为音乐剧编排舞蹈、制作歌剧作品等。

克里斯托弗与很多舞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包括英国国家芭蕾舞团、荷兰舞蹈剧场和休斯敦芭蕾舞团。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残酷的花园》《鬼魅之舞》《警官早年的梦想》《绝唱》和《公鸡》。

1998年,克里斯托弗以 “为舞蹈事业奉献终身”而获得了CBE奖项。他也曾荣获大赦国际荣誉会员。他获得了德蒙特福德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学位,埃克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和荣誉访问教授职位。


媒体评论

“威尔士国家舞蹈团的表演征服了所有观众,这是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舞团对观众的喜好了如指掌”——《苏格兰人报》

“2012,令人无法抗拒的概念” ——《卫报》

“克里斯托弗•布鲁斯的作品《大不列颠之梦》着眼于体育主题,将这些元素机智和温柔的融合,唤起了对50年代社会的记忆”——《先驱报》

“一部征服了观众的温情怀旧的作品” ——《独立报》

“一个真正的赢家…他们的舞蹈将兴趣和激情融合 ” ——《欧洲舞蹈》

“威尔士国家舞蹈团创作了戏剧般的魔术” ——《欧洲舞蹈》

“本年度对令人满意的奥运主题现代舞” —— 《舞蹈时报》

“整部作品贯穿着淡淡的英式幽默,布鲁斯的这部作品中还植入了舞者英雄的气质,这是他今年最好的作品” ——《舞蹈时报》

“哪个团队能够得到属于他们的金牌呢?这次,闪亮的金牌得主是…威尔士国家舞蹈团” ——《每日电讯报》

“这是一部迷人,能够带来巨大乐趣,并且获得了无可非议成功的作品” ——《金融时报》

“一个征服了观众温馨感人的作品” ——威尔士在线

“简单的舞台布置,广受好评的灯光设计将这部轻快简约的作品带上了最高的领奖台” ——英国戏剧网

“《大不列颠之梦》是一部为有舞蹈潜能的观众所作的一部跨世作品”——威尔士国家剧院


《须臾》

编舞:伊莉莎•得雷南

音乐:月狗传说《鼓槌上的鸵鸟羽毛》

《A小调前奏和赋格曲》

Zap Mama《Muepe》

灯光:乔•弗莱彻

服装设计:伊莉莎•得雷南

舞者:伊莉莎•得雷南


作品概述:

《须臾》这部作品改编自克拉丽莎•品克•埃斯蒂斯的作品《与狼共舞的女人》里面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拉•络芭——狼女”。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在原始森林中生活的狼女,到处捡拾动物的骨骸,并神奇地另它们重生。“骨骸”象征着无法被毁灭的事物和力量,而人类精神世界中最难以摧毁的内容就是灵魂。这是一个探讨由于惧怕自我迷失而展开自我救赎的故事。通过找寻残留于骨骸上的不朽生命力量借以加深对于自我存在意识的认同感。

《须臾》勾勒出一个女人在梦与醒之间游荡的旅程。旨在探究那些时刻刺激着我们保持警惕的正面恐惧,这些情绪只能被感知,真实存在却又隐于无形。在灵魂森林中,舞者用肢体动作模拟出动物胡须所特有的灵敏度,用以召唤那些野性动物的生命。通过一系列仪式化的象征和对未知世界进行感知的动作,舞者想要探寻的是——我们是否能够超越自我?


编舞/舞者:伊莉莎•得雷南

伊莉莎来自加拿大,她完成了在北方现代舞蹈学校的课程并且获得“杰出成就奖”。2004年,伊莉莎加入威尔士国家舞蹈团,2012年3月,她以《须臾》这部作品在德国斯图加特获得第十六届国际独舞戏剧节“最佳舞者”的奖项。


《静谧法则》

编舞:伊奇克•加利里

编舞助理:赫勒拿•沃尔科夫

灯光设计:亚龙•阿布拉法

服装设计:纳塔斯•兰森

黑暗构成的恐惧与沉寂所带来的压迫感是类似的,归其原因是由于黑暗与沉寂能够激发我们无尽的想象。冷静荒凉又强烈的光束直射入漆黑的空间中,与之呼应的是沉默所填补的叙述、情绪及时间上的空白。

五幕舞蹈场景暗示了一些无法倚靠语言表达的戏剧效果与情感张力,伴随着音乐烘托出的诗意气氛展现出一个个鲜活又强烈的画面。《静谧法则》延续了加利里的一贯风格,是继《反向浪漫》与《蜕》之后,他为威尔士国家舞团创作的第三部作品。